2000年,张爱萍夫妇看望萧克时的罕见合影,难得一见!
墨镜背后,是两位老太太怕被闪光灯晃到眼睛的默契,也是一段被时间磨得发亮的革命友情。2000年那张301医院走廊合影,四位老人加起来345岁,像把整段铁血年华折叠进一张A4纸,轻,却压手。
墨镜背后,是两位老太太怕被闪光灯晃到眼睛的默契,也是一段被时间磨得发亮的革命友情。2000年那张301医院走廊合影,四位老人加起来345岁,像把整段铁血年华折叠进一张A4纸,轻,却压手。
1987年2月23日清晨,北京西站的寒风穿过站台缝隙,吹得人直哆嗦。提着蛇皮口袋的赵保群缩着脖子,粗布棉衣上还沾着昨晚火车上的煤灰。他没来得及拍打,只顾抬头寻找出口,因为一位久违的首长正在等他。距离上一次见面,已经整整十四年。
1978年夏天,一纸文件把长沙工学院又变回“军校”——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,重新纳入军队序列,承担起培养国防尖端人才的职责。几位老教师当场红了眼,说了句“总算回家了”。这就是结局,先说这么一笔,下面把来龙去脉倒着说清楚。
原来在长沙挂着的“长沙工学院”这个名字,从那天起不再用了;留在哈尔滨的海军工程系,则成了另一所路线更明确的高校。这个结局不是一夜之间弄出来的,背后有好几次关键的转折和很多人的推动。
1953年冬天,杭州刘庄的会议桌旁,烟灰缸堆成小山,毛、朱、陈三个人一句一句把“台湾”重新拉回日程。 我爷爷那会儿刚从前线回来,听村里广播说“要清理门户”,第一反应是:谁家门户?哦,是海上的。
没喊口号,没写血书,就是一份不到两百字的电报,末尾加了一句“请组织考虑”。华中局收到后,陈毅沉默半晌,只回了八个字:“爱萍同志,高风亮节。”第二天,任命就下来了:张震走马上任九纵司令员,张爱萍掉头去管军区后勤,没人闹情绪,也没人趁机“讲条件”。
1964年9月23日的清晨,新疆罗布泊上空还带着夜里的凉意。就在这一天的日程表里,一件并不在官方计划里的“小插曲”悄悄写下:张爱萍将军要去光学测量站看看一个年轻军官。没人想到,这趟“顺路”探访,后来会被不少知情者反复提起,甚至被当作“两弹一星”背景里一段颇具温
1942年那个春天,南方细雨刚停,新四军第三、第四师师部里气氛复杂——彭雪枫倒下,张爱萍被提上台前,他自己也不是没有犹豫过。没有多少经验,却硬着头皮接下师长重担,身边干部窃窃私语,有人甚至猜测第四师会不会溃败?还有人说其实张爱萍资历太浅,这么快升上来是不是有点
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前夕,邓小平便约见了张爱萍,要他出任中央军委秘书长,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。
1982年6月25日晚上八点,北京西三环一间简陋会客室里,张爱萍刚吃完晚饭,正支着手看工艺流程图。窗外蝉声聒噪,他却盯着纸上那条细得像头发的管线,比对数据,丝毫不受打扰。电话铃骤然响起,邱秘书在那端压低嗓门,只丢下一句:“首长,电视里念到您了——免职。”
把一个在战场上功劳赫赫的指挥官,因为顶撞了一句嘴,直接撸到后方去当个管账的文员。
排在开国上将第9位的是张爱萍,他也是红三军团出身。红三军团出身的许多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像黄克诚大将、张爱萍上将等人,都深受彭老总风格影响,性格坦率真诚,同时又刚毅耿直。
1964年10月15日23点,新疆罗布泊的夜色深得像一口老井,戈壁滩上连风声都透着寒意。马兰基地光学测量站的地下掩体里,一盏昏黄的工作灯映着罗箭的侧脸,他反复校准望远镜焦距。十六个小时后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核试验就要点火,一丝误差都可能毁掉数千人的努力。年轻
2003年7月5日20时,八一大楼的灯火并未因夜色而黯淡,一纸讣告却让许多人心头一沉——张爱萍将军逝世。南通海安某间平房里,赵保群放下半截毛笔,手腕微颤,这一年他六十出头,距离他与张爱萍第一次相逢,整整三十一年。
1941年,皖南事变的硝烟还未散去,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倒在叛徒的枪口下,年仅43岁。
1964年10月16日15时,新疆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。这声惊天动地的巨响,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,更让一个充满诗意的代号——“邱小姐”,成为中国核工业史上最温情的密码。
1965年初夏的清晨,西山脚下值夜回家的张爱萍刚推开家门,餐桌上只剩一锅温着的粥。李又兰留下便签:“忙吧,别忘吃饭。”这一幕,后来常被三个儿子提起——父母相处的方式向来朴素,字条胜过千言。
1953年6月的北京西郊,电报机彻夜哒哒作响。华东军区和志愿军两条通信线路同时占用,总参值班参谋只觉得耳朵里尽是嗡嗡声。一封从平壤飞来的急电摆上值班席——彭德怀要人,点名要张爱萍。不到半个小时,陈毅的回电也到了:不同意。
1975年2月中旬,北京的寒意尚未褪尽。徐立清带着军委最新指示走进萧向荣的寓所时,已经能看见窗台上结成细霜的茶盏。消息很简单:萧向荣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。十年来第一次拿到正式任命,这位老将军沉默了几秒,只轻声应道:“听命。”
1944年初夏,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一盏马灯摇曳,张爱萍给年轻学员讲起九年前的旧事,“那次我差点当不成兵”,声音压得极低,却立刻把众人听得直皱眉。讲述的主角,除他之外,还有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朱瑞,地点在1935年9月的俄界,长征行至岷山脚下,雨意未歇。